《感动中国》观后感

徐鑫宇

既然是观后感,那么请恕我直言不讳。

看着《感动中国》,心灵中所盛有的东西里,并没有感动,只有几许的敬佩——敬佩的程度却又是那样的单薄。在这次的观看中,我的内心是像一潭死水般的,平静得让我觉得有点可怕,倒是我父亲在一旁泪流不止,多愁善感——这是我很少见到的父亲的柔性的一面——对于我的“平静”的描述,或许有点夸张,但说实话,我的感觉确实是很“冷淡”的。对于这一点的原因,我想我既知道,又不知道——又或许是我知道,但又不愿意承认,我也说不清。

在这次的观看中,最大的期待就是“吴斌”了,可直到最后,连吴斌的影子都没有看到,后来不甘心,又在网上查了下,却发现吴斌连预选赛都没有进去,这就使我更加地不忿了,再回想之前的《感动中国》,也愈觉得没意思。

或许,在这种“大义大爱”面前,这种幼稚是不被允许的,所有的个人的成见在“感动”这个沉重的话题前,似乎都是那样渺小,甚至于“猥琐”——但一切,不都该被尊重吗?而且,一切都事出有因,那么我的“不耐”,应该也有个“因”吧。

我想,那就是《感动中国》并没有触及我的内心的柔软之处。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与其他人感觉一样,但我觉得,《感动中国》已成了我的负担,它带来的,并不是一次触及心灵的灵魂升华,而是一种古怪偏门的庄重——一次电脑考试的失败,或许都能博得我的眼泪,而《感动中国》却没有。我想,《感动中国》,承载的若不是感动,那么,还不如播放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呢。

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感动点——一个十几岁的少年,我想,心里也有的是情——可是,为什么《感动中国》却没触及呢。在这里面,少的究竟是什么?

好了,我想我该结束了。不论我是对与否,我觉得,这些话我该说出来。

上一篇 下一篇